不爱阅读的人,先自我淘汰,再被时代抛弃
1、人生本是一场修行
对于人生的解释,有很多重维度;很喜欢的一种:人生本是一场修行。也就是稻盛和夫先生所谈到的,“提升心性,磨练灵魂”。
“‘你为何来到这世上?’……‘是为了在死的时候,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,或者说带着更美好、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。‘”——稻盛和夫 语
在修行中,人要不断重复两个动作,输入和输出。输入代表学习,是“知”的范畴,读万卷书、欣赏经典影视作品、与高人坐而论道、环游世界等,都是输入的方式,以求增广见闻。输出代表实践,是“行”的范畴,踏实工作、为人处世、善待别人等,都是输出的方式,以求格物致知。通过“知”“行”合一,辅以悟性(不断思考),再假以时日(三到五年),则可迎来每一轮脱胎换骨。
现今的国人,之所以会面临30岁困惑、40岁危机、50岁下岗、60岁等死的人生暗局,很重要的原因之一,是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,或者说,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,放弃了学生时代的阅读习惯。
当然,这里所谈的阅读习惯,绝不是简单的读书。有所谓: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路;行万里路,不如阅人无数;阅人无数,不如名师指路;名师指路,不如自我感悟。阅读、阅人、观世界,都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模式。
2、“死人书”与“活人书”
如果我们身边遇不到那么多高人指点迷津(高人指活明白了、了悟人生真谛的贤者,君子、佛陀、长老、智者、义人等是他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称谓变化),也没有充足的资金实现全球旅行,还有更好、更直接的方式来实现增广见闻呢?
回答是:读书,尤其是阅读经典书籍。
所谓经典书籍,就是选择那些经历至少30-50年的时间沉淀,到今天还有很多人推荐、很多人阅读的书籍。
和友人笑谈:要读“死人书”,不读“活人书”。“死人书”指已经过世的作者写的著作,“活人书”则反之。
作者离世,犹如灯灭,再不能任由性情去做自我粉饰了。观众们热闹过了,也就陆续退场,看官是不会做一刻停留的。“唯有在退潮的时候,才知道谁在裸泳“;“唯有在剧终的时候,才知道谁真的死了”。
死而不亡者,寿。经典书籍,就是最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寿者。
当然,并不是说,“活人书”都不可读,只是要更加慎重罢了。再没有事情能够比得上通读一本活人写的垃圾书更倒人胃口的了。“活人书”最少也要沉淀10年以上,同时有身边不少于50人的推荐,才值得阅读。否则,就等凑齐50人,再读不迟。
50年后,如果我们还活着的话,会发现大多数目前流行一时的“活人书”都将无人问津,依旧光芒闪烁的很可能是金庸和大刘,都是强大的价值观输出的作家,一位用武侠描绘我们的过去,一位用科幻预测我们的未来。
有两本“死人书”,是强烈推荐国人阅读的:《论语》和《老子》。把孔子当老师,把老子当朋友,时不时聊聊天,其乐无穷。
3、做阅读的“杂食者”
做阅读的“杂食者”,就是不要只拘泥于某一类书籍的阅读,尤其不要局限于自身专业书籍的阅读,而是饱览群书,“怡情、博彩、长才”。
北大教授徐葆耕先生曾说:
"世界上,任何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,都具有两个以上由冲突而构成互补的源头。单一性的文化恒定要灭亡或转手于其他文化。究其根本是因为人的精神世界至少存在着两极,单一型文化不可能同时满足两极甚至多极的要求。"
文化如此,人亦如此。现实生活中,单极向性的人容易走极端,两极或多极向性的人,才能在内与外、我与他、精神与物质之间,把握分寸,做到中庸和平衡。
和友人笑谈,读书如同人的饮食,既要有基本的营养摄入,又要接触各种新鲜料理,这样的人,才健康,才博闻。同样的,阅读的“杂食者”,要自己做好荤素搭配、膳食纤维、新陈代谢。每月给自己列一个书单,齐头并进,雨露均沾。
推荐一种书单模式,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选其中的3-4本,做好月度读书计划(不要说自己没时间;很多人都是一边眼睛盯着手机朋友圈刷屏,一边嘴里喊着没时间的;更何况,读书的三大好去处,分别是床上、厕上,车上):
(1)宗教和哲学:1本/月;
宗教和哲学书籍的妙处,是帮我们打开上帝视角,进而获得超越人性的体验;不要害怕读不懂,因为没几个读懂的;读的同时,建议同时阅读经典的解经文字;
(2)史学:1本/月;
史学帮我们塑造一种往回看的能力。用有限的生命,去领略人类经历的波澜起伏、沧海桑田,就要去读史。
(3)文学:1本/月;
要想对人性有足够深的理解,就要去读经典文学。经典所阐述的,是普世价值,是我们在最开始阅读时,可能体会不深,但当真正遇到困难或者到了一定岁数时,突然发现,我们的生活,其实并没有跳出经典的设定,进而豁然开朗,体任自然。
(4)经管/商学/科学:1本/月;
如果说,史学和文学,是帮助我们往回看,“以人为鉴,可以明得失;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”,那么经管/商学/科学类的经典书籍,就是帮我们往前看,预知未来。单纯往回看的人,会落入故纸堆中,不能自拔;单纯往前看的人,则又因为少了传统,少了沉淀。唯有先往回看、再往前看的人,才能兼具两极文化属性。
(5)经典杂志及畅销书:1-2本/月;
经典杂志及畅销书,也要拿来看看,每月翻看1-2本,以便近距离地了解时代,了解社会。
佛家讲“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”的思路。宗教和哲学,让我们有佛的眼光,史学/文学代表“过去佛”,经典杂志/畅销书代表“现在佛”,经管/商学/科学则代表“未来佛”。殊胜的人生境界,本就是不断修炼的结果。
往期回顾:
1、《学为好人》系列:
一个中国男人的正确打开方式(二):智慧(创作中)
一个中国男人的正确打开方式(三):精进(创作中)
一个中国男人的正确打开方式(四):钝感(创作中)
2、《反者道之动》 系列:
3、《我是读书人》系列:
不爱阅读的人,先自我淘汰,再被社会抛弃(本篇)
4、《我是四中人》系列
官学与公学,从平民走向精英的心路历程(创作中)
5、《侠客新说》系列:
《鹿鼎记》里的绝顶高手是谁?(下)(创作中)
少林寺完爆丐帮的奥秘是什么?(创作中)
为什么说:一见杨过误终身?(创作中)
willey的书房 ∣说不尽的文史经典
长按,识别二维码,加关注。